如何破解语文新教材最让人关注的8个教学难题|统编小学语文执行主编陈先云一一做答

2022-07-08 00:54:01

亮点

统编

教科书

今年秋季开始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教科书,请您谈谈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哪些亮点?

陈先云:


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教科书,地域差异的问题如何克服?

陈先云:


好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


教科书中“口语交际”是如何编排的?教师在教“口语交际”时,应该怎么教?

陈先云:




- 识字与拼音 -

您谈到小学语文教科书有一个新变化,先识字后学拼音,教师应该怎样去理解这样的编排?

陈先云:



其次,学生通过先接触识字课,初步了解汉字汉语的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及蕴含的文化,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汉字、汉语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先学习汉字让学生知道,这就是语文。识字课第一课“天、地、人”选自《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一句。“天、地、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第一个单元安排识字也体现了教科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汉语拼音只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阅读的“拐棍”,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后是要丢掉这个“拐棍”的。


现在学生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开篇的识字单元可以让学生在识字中熟悉周围的环境。因为在生活中,学生们很少接触拼音,基本上接触的都是汉字,由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学生们先识字再学拼音,也使他们知道,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语言和汉字,而不是拼音。教科书非常清楚的定位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强调汉字学习的重要地位,强调拼音作为辅助工具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读书的兴趣。先会识字后,他们就可以慢慢读一些浅显的儿歌、童谣。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生字的字音不一定准确。我们前面说到的拼音有三个功能,其中一个就是帮助识字,主要是帮助正音。拼音还可以帮助学习普通话、帮助阅读。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借助拼音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拼音对于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另外,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入学教育前虽然认识了一些字,但对字义不一定理解,因此还需要借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拼音作用很多,应该要学习。


统编教科书提出先识一定数量的字,再系统地学习拼音,那么曾延续多年的教学方式需要作何改进?

陈先云:


先学汉字后学拼音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因为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的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方式,以往把汉字作为辅助,拼音作为主体。但是,现在我们学习了第一个识字单元,认识了40个生字,或者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那么,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拼音的过程中运用已学汉字帮助拼音的学习。比如,过去我们学习韵母的时候,借助天安门的“安”帮助学生学习韵母ɑn的发音。现在教科书第一课要求认识生字“天、地、人”,“天”的韵母是ɑn,那么教学韵母ɑn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天”这个字,便可以借助“天”的韵母来学习和巩固韵母ɑn了。这就是说,教师在拼音教学时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其次,我个人认为,儿童在入学前没有必要教拼音,也没有必要教识字。现在学生在入学前能认识汉字主要是爸爸妈妈主动教的,或是看动画片、听儿歌认识汉字,或是在生活中识字,比如,在地铁上、大街上、家里处处是识字资源。如果学生在入学前不自觉的学习了一些生字,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如果是教师和家长特意的教,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是针对“零起点”的学生。比如,第一单元的汉字“一、二、三、四”,都是比较简单的字,既使教会学生了,他们在入学后还要再学一遍,这样不仅增加教师教学上的困难,而且学生也会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难以专心听讲。


另外,第一个识字单元不仅要求学生们认字,也要求学生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初步养成学习中的习惯。比如,执笔姿势、正确的坐姿,学习横、竖、撇、捺等基本的笔画。





古诗文 -


小学古诗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教科书是如何安排的,教师、家长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陈先云:


在古诗文方面,增加古诗文的量,一部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背诵的篇目,共75篇,另外很多古诗文都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的时候已经了解过的。比如,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文言文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学生们学习不会觉得吃力。


另外,统编教科书与以前人教版教科书相比,在古诗文的安排上,作为课文的内容并没有增加多少,而增加的量主要在“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上。设置“日积月累”主要是让学生背诵、积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统一掌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文必须背诵,等学生们到一定的年龄,他们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自如运用已学内容。


教学上,教师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古诗的时候,低、中、高学段的教学要求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其实,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一般对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作要求。到了高年级,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出低、中、高三个不同学段学习古诗文目标和要求。





- 课外阅读 -


在广读和深思上,老师、家长应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读书?

陈先云:


这套教科书从一年级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栏目,叫“和大人一起读”,这里的大人是广义的,可以是父母亲、爷爷奶奶、教师等,“和大人一起读”希望营造亲子阅读、全民阅读的氛围。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他们自己独立阅读有一定困难,由家长带着学生一起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家长读的过程中也是提高自己的方式。读完后,家长可以适当对学生做出评价,评几颗星、给予表扬等,也可以就文本对学生提几个问题,看看学生在哪些方面不懂。这都是家长可以做的,并且目的也非常明确。


结合教科书课外阅读课程化设置,如何实现“专治学生少读书、不读书”的教学目的?

陈先云: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语文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本套教科书通过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对如何读课外书给学生以指导,克服课外阅读边缘化的尴尬。


“快乐读书吧”栏目在第一学段主要推荐童谣、儿歌及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等,重在培养学生对书的认识,如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封面、目录等,同时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爱护图书。


第二、三学段每册推荐不同种类的图书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推荐时考虑到了作品的难易度,内容较简单的童话、寓言等安排在第二学段,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安排在第三学段。第二、三学段“快乐读书吧”体例结构一致,由“你读过这本书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两个栏目组成。在“你读过这本书吗”栏目中,对推荐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节选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小贴士的方式对如何阅读该类作品做出提示;在“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引导、鼓励学生关注、阅读更多的同类作品。


一年级上册至五年级上册,主要推荐短篇的文章,或者是短篇文章连缀而成的作品集。从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西游记》开始,让学生初步接触长篇小说,学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导航”紧密衔接,分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学生想要在语文学习方面脱颖而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陈先云:


从语文学科来说,我想应具备这几方面的特质:

第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

第二,要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学生通过分析、概括,能够从不同文体材料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巨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筛选信息,是必备能力。

第三,书面表达有条理,能够做到文从字顺。

第四,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有时间应多阅读、多实践,而不是玩手机。


受访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 陈先云

整理人:林孝杰 向瑞

本文刊载于《小学语文》(2017年总第152期),经授权转载。


《小学语文》杂志第152期封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