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古典音乐“师徒档”

2022-03-03 22:53:04

Sunday,September 10,2017

细数古典音乐“师徒档”

Classical

MUSIC

教师节又到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古典音乐史上著名的“师徒档”吧。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晋·袁宏


01


海顿与莫扎特


莫扎特最心爱的朋友,是他精神上的父亲,“海顿爸爸”。海顿比他大24岁,亦师亦父。在那个年代,只有海顿真正认识莫扎特的才华,他对莫爸爸说,你儿子是最天才的音乐家。


自莫扎特结识了海顿之后,海顿的简洁典雅的风格开始影响他。莫扎特的第14至第19首“海顿四重奏”是题献给海顿的。这些弦乐四重奏让我们对小莫另眼相看,貌似天天在玩,原来他超级勤奋博学呢!当然他不是城府很深装天真,天才的音乐感知异常敏锐,几乎无意识地吸收新的音乐信息,激昂的好学精神基本上都来自本能。他学习海顿的技法和结构,模仿巴赫的赋格手法,作了不少革新。相比海顿的雅正庄严,莫扎特就是游戏弦乐四重奏,他艺高胆大,玩技很高超,很起劲,玩不协和的和声,玩一上来就是慢板的新结构。比如,他有一首叫“不协和音”四重奏,对位法密集浓稠,四个声部竞争激烈,复杂的不协和和声如今听来也是相当前卫的,展现莫扎特超人的听觉感知。他尤其擅长将一个动机游乐性展开,恶作剧般发挥,乐思丰富尽情,像小溪流淌,如缕不绝。给他如此一捣腾,音乐的情绪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可以说他的弦乐四重奏也体现了交响性。


后来海顿要去伦敦发展,莫扎特很舍不得,跟他说,海顿爸爸,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语言又不通,为什么要去英国呢?海顿说,我的语言全世界都懂呢。

——田艺苗


02


舒曼与勃拉姆斯


☆舒曼的最后一篇乐评,是向德国乐坛推荐勃拉姆斯。


1853年9月的一天,勃拉姆斯第一次出现在舒曼家中。他一头金发,苍白的脸,秀气得像个小男孩。当他开始弹他的《C大调奏鸣曲》,舒曼听了一半赶紧打断他:“等一下,让我太太也来听听!”那一天,克拉拉听完之后,在日记里写“他弹奏的音乐如此完美,好像是上帝差遣他进入那完美的世界一样。”


写《f小调第三号钢琴奏鸣曲》op.5的时候是勃拉姆斯最幸福的日子。这首他年轻时的大作,已可听见他的广阔前途:规模庞大,结结实实的5乐章,和声厚实,音响阳刚,晦涩沉郁的风格已然形成。这一乐章的开头摘录了舒特瑙的《年轻的恋情》中的诗句——“黄昏已临,月光照射。两颗心因爱而结合……”勃拉姆斯曾致信舒曼“是否可将您太太的名字写在上面?”他借这一乐章向克拉拉表白心迹。传记作家写道:“在这首作品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遇了,最后是浪漫主义取胜。”这是早年的勃拉姆斯风格,只是,这样浪漫的音乐,与他的青春一样短促。


……舒曼的离世,惊醒了他们的梦,克拉拉与勃拉姆斯,不能自已的感情忽然刹了车。


后来勃拉姆斯一辈子没有成婚。他解释说,他也想成家,“可是我爱上了音乐”,音乐成了他的全部生活。也是音乐救了他。他还有音乐天才的使命要完成。当一个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激情,他就变得忧郁了。《c小调钢琴四重奏》的第三和第四乐章尤其优美。如今听来均衡典雅,大提琴的旋律只有美在流淌,声部间的交织疾徐得当,平静中却始终有一股暧昧与躁动的张力,这份张力几乎贯穿了勃拉姆斯一生的作品。

——田艺苗


03


布鲁克纳与马勒


马勒和布鲁克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布鲁克纳在维也纳大学担任音乐教授时,马勒来听过他的讲座,并不是他的正式学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勒很欣赏布鲁克纳的音乐,自愿将布鲁克纳第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第三交响曲》改编成双钢琴协奏曲。


有一件轶事,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第一次登台就遭受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灾难性首演之一,。熟悉布鲁克纳音乐的人知道,布鲁克纳的交响曲特点就是宏大、庄严,渲染着神圣的气氛,但在当时,他的音乐一直为大多数人所不容。布三首演那天,音乐开始不久,当时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发言人、音乐指导海尔姆贝格突然放声大笑,台上的乐团阵脚大乱,观众面面相觑,不久,另一音乐界的大腕也跟着大笑起来,场面顿时混乱,布鲁克纳的反对者们纷纷哈哈大笑,而支持者们则愤然离席。布鲁克纳是个忠厚老实的老好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但还是坚持着把整部交响曲指挥完了。音乐终了,不少乐手迅速起身离席,留下布鲁克纳一人老泪纵横——此时整个音乐厅里只剩下寥寥数人上来安慰年迈的布鲁克纳,其中有布鲁克纳在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有古斯塔夫·马勒。要知道在当时这种境地下,布鲁克纳在整个欧洲音乐界都是很不受欢迎的,马勒对布鲁克纳的推崇,可见一斑。


马勒被认为是交响曲最后的集大成者,他是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与布鲁克纳保持着类似师生的关系,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贝多芬等人完善的古典交响曲奏鸣曲式结构,也能看到瓦格纳式的管弦乐配器,和布鲁克纳式的庄严雄壮铺天盖地般的宏伟高潮,以及他自己的很多独特风格。


如果有人问马勒,布鲁克纳是否是他的老师,他想必是会点头的。(@ 晓渔)


04


勋伯格、韦伯恩与贝尔格


说到勋伯格, 不得不说他的两位学生和集大成者,那就是贝尔格和韦伯恩, 他们师徒三人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又叫第二维也纳乐派或维也纳无调性小组。


勋伯格是表现主义音乐的始作俑者,其创作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对象。勋伯格在创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尝试。首先,在调性方面,首创了无调性, 并最终确立和首创了 “十二音技法” ;其次,配器是勋伯格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他实践出了 “音色旋律” 。勋伯格认为,不同乐器先后发出同一个音,可形成旋律;最后, 勋伯格沿用了瓦格纳半音化的和声语言, 突破了和声的功能性, 注重和强调和声的色彩性。勋伯格曾说:贯穿整首作品,没有任何主题的发展,它产生一种效果,就像平静的水面上颤动着阳光的反射” 。


这三人是很有趣的,也都很厉害,一个26岁就写了古雷之歌,把当时的西方音乐语汇烂熟于胸,玩转自如;一个17岁写的大提琴作品透着起码超过其年龄数倍的成熟;另一个将一种新的被当时唾弃的体系奇妙的扩展到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之中。三人的血管好像连在一起,又各自输出着不同的血液。 (@王玉梅)


05


科尔托与李帕蒂


作为钢琴家, Cortot,1877-1962),演奏的肖邦和舒曼最为出名,他修订的这两位作曲家的作品集非常注重技术和诠释上细节问题。他也被许多评论家视为这两位作曲家最伟大的诠释者。科尔托跟当时许多其他著名钢琴家(如艾德温·费舍尔,阿图尔·施纳贝尔和珀西·格兰杰)一样,在他的录音中有许多错音。这和他的学生李帕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帕蒂的技术毫无瑕疵。


如果说科尔托是“最有腔调的肖邦钢琴家”,那么李帕蒂则是“最完美的肖邦钢琴家”。


注意到李帕蒂“杰出天赋”的科尔托,称呼他为“钢琴家领域中真正的新发现。”在他去世时写道“没有什么能教给你,事实上只有一样,那就是向你学习。”当弗朗克·马丁第一次听到李帕蒂演奏,他“感到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从来没有听到钢琴像这样被弹奏。”普朗克把他描述为一个“神圣之灵的艺术家,”霍格则说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其次,才是一个钢琴家。”卡拉杨描述他的演奏如同“不再是钢琴的声音,而是最纯粹的音乐。” 


李帕蒂弹的肖邦《第8号夜曲》,降D大调。诠释夜色,幽深如水的音符,一个黯然惆怅的肖邦。33岁时李帕蒂因白血病去世,留下几卷无可挑剔的录音。——田艺苗


06


卡拉扬与穆特


穆特只有6岁时就已经是德国音乐界的很多人士谈论和关注的对象。卡拉扬听到穆特演奏则是在数年后的1976年,在瑞士琉森音乐节上。大师对小穆特的才华颇为欣赏,于是邀请她在12月到柏林试奏。试奏原本安排在上午的排练开始前,但卡拉扬的日程安排出了问题,排练前根本没抽出时间,于是穆特等到排练结束后才见到卡拉扬。大师满脸歉意,非常担心小穆特因试奏时间推迟而紧张不安,他说希望听她演奏点巴赫音乐,或许可以是d小调恰空的片断。结果穆特演奏一开始,就不再是片断了——大师不仅耐心听完了整曲,还让穆特拉了莫扎特第三协奏曲的两个乐章,因为他在考虑数月后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奏此曲的人选。穆特不仅被选中演奏此曲,而且从此成为卡拉扬最钟爱的小提琴家。卡拉扬对穆特像慈父对女儿般无微不至。他亲自帮她选择第一把斯特拉蒂瓦利琴,在柏林爱乐大厅,耐心地听她在每一把琴上演奏,对每一把琴的音色和音量进行反复细致的比较。当穆特逐渐在乐坛赢得名声后,卡拉扬开始有意给予穆特更大的自由空间,如奥斯本所比喻的,就像老鸟在合适的时机将羽翼渐丰的雏鸟轻轻地推出鸟巢,以便她有能力自由地在天空翱翔。穆特自己日后坦言,大师的这番良苦用意当时她并不知晓。


穆特在演奏中对音乐细节的精雕细刻也让人想到卡拉扬的风格。从约翰·亨特所编的卡拉扬录音、录像及音乐会日程和曲目总集《爱乐君王》(Philharmonic Autocrat)一书中可以看到,1977年5月29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穆特首次与卡拉扬合作,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此后卡拉扬指挥的音乐会上便几乎不再有其他小提琴家出现,永远是穆特,仅1980年一年内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就有九次。连音乐之外的兴趣和习惯,穆特都随大师亦步亦趋,卡拉扬喜欢印度瑜伽和跑车,于是穆特也喜欢。穆特自己告诉采访者:“卡拉扬总是在音乐会开始前两分钟到达,所以我也提前两分钟到。他开保时捷,我也买了一辆,只不过他的是涡轮增压的,我的是普通的。”当穆特买她的第一辆保时捷时,她还没到能开车的年纪。这是让卡拉扬津津乐道的趣事之一。(@ 王纪宴)


07


古尔达与阿格里奇


阿格里奇第一次听到古尔达的名字是在她10岁时。当时小阿格里奇非常高兴,因为她认为古尔达能在钢琴上做任何事,而且年轻的古尔达在钢琴上表现得非常完美且总是闪烁着光芒。举例来说,古尔达弹古典时期的奏鸣曲第二乐章抒情主题总是保持速度不慢下来,这跟大多数钢琴家都不同。古尔达在不减缓速度下仍然能保有与众不同的诠释。阿格里奇指出最吸引她之处,在于古尔达在古典乐派曲目上保有非常现代的诠释手法。 

至于古尔达怎么会成为阿格里奇的老师呢?当年古尔达在阿根廷告诉阿格里奇的母亲:他不喜欢钢琴教师,而且他也不教琴。后来小阿格里奇第一次上课时,她感到很惶恐。毕竟当年古尔达只比阿格里奇大11岁。但古尔达很快就使小阿格里奇放松下来。古尔达不但没有要求阿格里奇把手放在键盘上,他还先为小阿格里奇弹奏贝多芬,而阿格里奇因为查觉到其实古尔达当时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细节并不是那么清楚,一颗紧张的心也就放了下来。之后阿格里奇为古尔达弹奏了巴赫与舒伯特的作品。由于古尔达很钟爱舒伯特的作品,古尔达对小阿格里奇说:现在我们是一家人了!之后古尔达承诺小阿格里奇,不管她何时去维也纳,古尔达都愿意照顾她! 

然而当时小阿格里奇才12岁,维也纳!她根本不敢想,因为阿格里奇的父母并不富有。(而且阿根廷距离维也纳实在很遥远。)然而幸运之神却眷顾着小阿格里奇,因为她父亲后来被任命为阿根廷驻维也纳的大使,使阿格里奇终于能如愿。 (@ 聆翔黑胶唱片)


古尔达说一位钢琴艺术家不该是位画家,而该是位摄影家。对他来说,对原谱的尊敬是最重要的事,但当古尔达表演即兴演奏时,他就随心所欲,做他想做的。 


08


巴赫……与所有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写宗教作品,也写世俗音乐。有意思的是,他的宗教作品里有温柔亲切的生活气息,他的世俗音乐里有圆融而刚执的宗教力量。上帝在他心里,上帝就在人间,总是在某些瞬间某些事物里显现,心有虔诚的人才能领会。 ——田艺苗




阅读原文,立即购买“听着巴赫去跑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