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教育文论(27)| 语文素养在习惯中生长

2022-06-14 22:38:14

 

语文素养在习惯中生长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

 王敏勤 李怀志 张玉莲

 


2006年9月1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实验小学开始“培养小学生读书习惯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在当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中任意抽取两个班进行语文教学实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并实现了一些突破和创新。



1



先字后音,识写异步


实验班教师在识字教学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通常的识字方法是“先音后字,分散识字”,即一年级入学后的前两个月集中进行拼音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认、会写、会用的目标,然后再借助拼音学习汉字。我们认为,这样的学习顺序阻断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反复枯燥的拼读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大量而集中的拼写又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因此,实验班教师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先字后音、识写异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入学后的前两个月先集中识字500个,且只认不写。为利于学生识字,教师选取韵文、童谣、古诗、《三字经》等组合成《快乐识字》教材。两个月后,学生的识字量突破500个(非实验班为200个)。


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实验班拼音和识字教学穿插进行。但拼音教学只要求学生能认、能读即可,不要求写,重点发挥拼音的识字功能。由于拼音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再加上学生们是识字在先,变传统的“拼音带字”为“字带拼音”,学习起来自然轻松了许多。在阅读中学习拼音和识字,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和枯燥。在学习拼音4周后实验班所有学生都能认读拼音,并可借助拼音独立识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一些拼音读物,这样和拼音见面的次数多了,拼读的机会也就多了,印象反而更深刻。


另外,“查字典”是学生独立识字的工具。为了早日让学生独立阅读,实验班学生在入学的第三个月就开始学习音序查字法,所用课时为3课时,基本与拼音教学同步。实际上,学习音序查字法与认读拼音基本是同步的,在学习查字法的同时也巩固了拼音,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实现了学用结合。


有了良好的音序查字法的基础,第二学期期中实验班学生开始学习部首查字法。令实验班教师没有想到的是:课上老师做完基本讲解,一出示例字,学生几乎能马上查到。特别是一些被人们认为难查的“独体字”,实验班学生也大都知道要先查“起笔”。常规教学需要用3~4课时还难以解决的一个教学难点,实验班不到一课时就完成了。这归功于教师常用的“同部首连带识字”、“同偏旁连带识字”和“字理”识字。因为在已有的集中识字过程中,学生早就熟悉并掌握了汉字中的常见部首、特殊偏旁,而这正是部首查字法的难点与重点所在。二年级结束时,实验班的学生全部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提前两年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把识字、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是实验班成功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学校、超市、景点及家中利用各种机会识字,正可谓“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不再感到识字单调乏味,认识一个路牌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读懂一个故事能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为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班开发了《识字考级手册》。识字考级以100个字为单位,认识100个字为一级,200个字为二级……以此类推,达到1000个字可申报“识字银星”,达到2000个字可申报“识字金星”,达到2500个字(小学四年级的识字量)颁发“识字证书”。这种做法比一般的识字考试好得多。考试是被动的,考级是主动的,“我的识字我做主”。到目前为止,在不增加课时和课外作业的情况下,实验班的四年级学生完成了六年“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的识字任务。



2



以一带多,增加阅读量


在阅读教学方面,实验班的平均阅读量已突破1000万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量最低要求的7倍,对初中阶段阅读量最低要求的4倍。


阅读课进课表,增加学生阅读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由于缺少教师的辅导和监督,课外阅读随意性大,效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实验班教师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每周从语文课中抽出两课时作为阅读课,排进课表,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课堂教学中“以一带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主阵地。实验班的课内阅读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课本,二是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为学生提供补充性材料。一般来说,每学习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就会提供给学生3篇以上的阅读材料,实现“以一带多”,主要有同主题的、同题材的、同作者的、同体裁的等四种类型。一般来说,每册课本学习结束,补充的阅读材料要达到课本的3倍。


在这种情况下,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摒弃传统的一篇课文讲二三课时的做法,采取一课时讲多篇的教学模式: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或由学生质疑)梳理出一两个涵盖课文中心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回到文中进行研读——交流感悟,明晰问题——抓住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进行训练——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课文的学习——日积月累,当堂积累或背诵好词好句。基本上每课时都能完成2-3篇课文的学习。


“对于每篇课文抓住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进行训练”,有人曾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做,岂不是丢了很多知识点?实验班认为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掰开了揉碎了讲,一段一段地分析,一句一句地体会,一个词一个词地训练,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到概括段意,从朗读到背诵,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到写作,从品词到品句,唯恐漏掉一点。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这么多项任务,常常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很多时候连最基本的熟读课文都达不到,何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此,实验班摒弃“面面俱到”的讲法,根据实际情况,每节课或每篇课文选取一两个训练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由面到点,由虚变实,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每天都有收获。随着学生知识体系的逐渐形成,带来的必定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一课讲多篇”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有疑问:讲得快了,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经过多次的研究与讨论,我们认为,实验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为依据。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通读教材,深刻领会“什么阶段训练什么内容、什么阶段达成什么目标,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训练”等,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为此,大家结合“知识树”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对教材进行“整体建构”。首先是单元建构,梳理出每个单元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其次是整册建构,明晰整册书的语文知识点与能力点;最后是各个年级语文教材的建构,明确每个年级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等。这样,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与目标就清晰地串成了一条线,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识字基础,实验班教师在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在低年级,阅读内容以韵文、故事、童话、古诗为主。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实验班采取了多种形式: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刚入学时主要由教师读给学生听或教师读学生指读;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自觉读书。教师往往读到精彩之处戛然停止,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课下迫不及待地找书读,虽然有些字还认不全,在磕磕巴巴中也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了奖励超前阅读的孩子,教师把新书送给他们阅读,并请他们当小老师读给大家听。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就开始教给学生读书做批注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养成读书做批注的好习惯,现在每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在空白处随处可见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感受等,甚至还有对文本的质疑以及给作者的建议。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思想。此外,学生还特别注重积累,把读书过程中看到的好词、好句、好篇等及时摘抄下来,为自己的口语表达及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


通过读书交流课为学生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量、阅读理解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低年段每周一课时的读书交流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由每周的一课时增加到两课时。交流的形式和范围也更为多样和广泛,有对作者的研究、思想的把握、对书中人物的评析、对写作方法的归纳、对表达方式的领悟等。总之,读书交流课为学生交流读书感悟、心得体会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和收获。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到一年级期末,实验班学生的平均阅读量已突破80万字。到二年级结束时,实验班的平均阅读量已经突破200万字,最多的达1000多万字。到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实验班的平均阅读量已突破1000万字。



3

成组阅读,同体写作


在写作教学方面,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低年级学生写“一句话日记”,不计质量,不计数量,不批评,多鼓励,只要能坚持写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的兴趣与自信。到中年级,在阅读教学中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指导,教师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成组阅读,同体习作”,其教学模式是:成组呈文——学前预习——精学一篇——理解交流——粗学数篇——归纳写法——同体习作。这一教学模式一般用2课时,课前预习和第一课时为“成组阅读”,第二课时为“同体写作”。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23课《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就选择并整理出与《刷子李》同体裁的文章《泥人张》和《快手刘》印发给学生。


按照这个模式教学,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习作有的采用刻画人物心理方法衬托出人物棋艺的高超,情节安排一波三折;有的重点采用动作描写刻画父亲修理家电技艺的高超;还有的抓住面部表情的变化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可见,学生已经能对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有大部分的习作还恰当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在学生的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在我们眼前。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课”外,实验班还鼓励学生写读书随笔,并建立了激励机制。学生们写一篇读书随笔奖励1片“小树叶”,集满10片树叶奖励1枚“青苹果”,集满5枚青苹果可以得到1枚“金苹果”。这一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写读书随笔。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随时把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的欲望和习惯,实验班很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而是写生活随笔,既不规定内容和范围,也不限制形式,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哪怕写下的是只言片语。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变得很丰富,再也不愁没内容可写。在此基础上,实施不同层次的评改:学生自读自改;学生之间相互评改;教师评改。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验班学生已经超出《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在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习作”的要求。高年级在40分种内能够写出500字左右的习作,能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做到感情真挚、立意新颖、结构巧妙,能够快速、即兴、引经据典,自由表达。




4

为实验教师松绑


在以往的教学实验中,我们会因为这样的问题而苦恼:虽然教学方法改革了,但学生还要跟着区县和学校参加统一的测试,有的还要排名次。而考的内容往往是书本上的进度和知识,不能体现教学实验的成果和优越性。甚至,有些学校的领导为了“名次”问题,不支持教师搞实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为实验班教师划定“特区”:不参加学校统一的测评和考试,每次考试均采取自命题的形式,彻底摆脱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束缚。


为了保障实验的顺利实施,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制度:实验教师每天填写“实验日志”,撰写实验随笔;每周一次课题汇报会,商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每月一次读书汇报会,就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到书中寻找解决的策略;每两个月一次课例分析,研究如何把实验思想更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每学期一次“整体建构说教材”比赛,使教师做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心中有数。通过语文教学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另外,实验教师组建单独的教研组,有单独的办公室,不以他们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优晋级的标准,为实验教师彻底松绑。这样,教师的教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既定实验方案进行,不受学校统考的限制。为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后大作业量的做法,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允许实验班教师课后不布置读写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和写作。可以说,实验班学生成绩的取得,是在没有增加学生课外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实现的。


总之,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不仅在语文能力与水平上有了显著提高,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有突出表现。实验班的孩子兴趣广泛、活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电视台、广播站、朗诵团等众多学生社团中,实验班学生都是主力。这说明:语文教学的有效变革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读书不仅可以启智,更能让学生明理,同时也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人格。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读书习惯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负责人:李怀志、张玉莲;课题组成员:赵淑君、李春明、王银环、孙立娅、薄秀清、孙立静等)


(责任编辑  钱丽欣)

 ...


本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10年第12期P47-49

 





王敏勤教育文论目录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查看)
#欢迎大家收藏及转发到朋友圈#


王敏勤教育文论(1) |  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

王敏勤教育文论(2) |  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因材施教的有效组织形式

王敏勤教育文论(3)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王敏勤教育文论(4) | 学校三级建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王敏勤教育文论(5) | 为什么提倡教师集体备课?

王敏勤教育文论(6) | 教师集体备课应主要备什么?

王敏勤教育文论(7) | 赋予传统“说课”新说法

王敏勤教育文论(8) | 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

王敏勤教育文论(9) | 普通教师也能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法

王敏勤教育文论(10) | 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四次转化和建构

王敏勤教育文论(11) | 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

王敏勤教育文论(12) | 学校特色和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提炼核心价值理念

王敏勤教育文论(13) | 怎样成为特色教师

王敏勤教育文论(14) | 和谐教学的基本原理

王敏勤教育文论(15) | 我眼中的陈玉苍校长

王敏勤教育文论(16) | 一个山区教师的人生观、幸福观

王敏勤教育文论(17) | 情系和谐教学三十年

王敏勤教育文论(18) | 我的错位人生

王敏勤教育文论(19) | 一次偶然的机遇使我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

王敏勤教育文论(20) | 给学生一个留在家门口读书的理由

王敏勤教育文论(21) |  一个家长心目中的“核心素养”

王敏勤教育文论(22) | 听课如读书,评课似析文 ——谈怎样听课与评课

王敏勤教育文论(23) | 从的评课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王敏勤教育文论(24)| 名校誉中华 群星耀津门——津派教育家的特点与形成原因分析

王敏勤教育文论(25)| 蔡林森的课改辩证法

王敏勤教育文论(26)| 校长应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