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斯坦钢琴-音乐与自然

2022-07-30 00:45:21

        一

        音乐是在人类生活中自然产生的。自然是音乐的起点,是音乐之道的根本,也是音乐家追求的目标。音乐在发展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难免有背离自然的倾向。音乐家寻求回归自然。本文着重探讨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和音乐的自然规律及其在音乐实践中的体现。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哲学和音乐思想不仅启发和帮助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而且对于人们今天研究音乐的自然规律仍然很有意义。老子在《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学家王蒙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人要按照地的法则做人行事,地要按照天的法则为地,天要按照道的法则为天,而道呢,它遵循的或实行的是自然而然的运作法则。”(见《老子的帮助》)老子说:“大音希声”。希是什么意思?老子解释说:“听之不闻曰希”。老子是指最伟大的音乐,合乎老子所定义的道,存在于自然并且完全合乎自然,只是人的耳朵听不到。既然人的耳朵听不到,怎么知道宇宙间存在这样伟大的无声而又抽象的音乐呢?《庄子·内篇·人间世》提示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说,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按常理推断,心毕竟不是听觉器官,用心听也未必听得到。庄子更深的意思可能是说,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灵感悟。道家相信宇宙间存在完全合乎自然的无声音乐。这样的音乐比人间的任何音乐都完美。虽然听不到这样的音乐,但是,人可以心领神会。这似乎是对完美自然的无声音乐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也启发人们用心感悟音乐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音乐的自然规律。

        宇宙间一切自然规律都是抽象而非直观的,都必须要由表及里地理解和推断。音乐的自然规律是宇宙间自然规律之一。每个杰出音乐家的音乐实践都体现着音乐的自然规律。音乐的自然规律抽象概括音乐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概念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身心的自然。音乐的自然规律既是抽象的客观存在,又与人具体的主观心理活动息息相关。音乐可能比语言更直接反映人心灵合乎一定节奏的意识流。意识流或许可以大体分为语言的意识流和音乐的意识流。意是由两个字组成,心音,可以解释为心灵的音乐。

        贝多芬在 2000 。贝多芬的音乐强弱对比鲜明,振奋人心,并且极富哲理。贝多芬是著名音乐家中唯一的聋子,他生活道路坎坷。他从 26 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力衰弱。最后十年耳朵全聋,仍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耳聋是音乐家极大的不幸。贝多芬耳聋,听不到任何音乐。他无法用耳朵鉴别他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的音乐效果。贝多芬只好“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可能正是由于耳聋之后,贝多芬只能高度集中精力体验心灵的音乐,使他感悟得更深一层,表现在他的作品里就更高一筹。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深刻表现出与命运的抗争,对欢乐女神的歌颂,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

        虽然人心灵的音乐体现着音乐的自然规律,但是研究音乐自然规律的重点还是应该基于伟大音乐家的音乐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杰出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以及著名演奏家和歌唱家演出的录音和录像以及他们相关的言论,人们可以从中归纳和总结音乐的自然规律。

       过去俄罗斯和东欧的音乐理论比较强调音乐情感的表达,其中有将音乐政治化的倾向。而欧美的音乐理论更注重音乐形式结构的分析。音乐形式结构和音乐情感的表达是音乐的两大重要方面。音乐可以认为是这两大方面的对立统一。学习音乐的人都应学习分析音乐曲式结构和分析音乐情感的表达。人的喜怒哀乐通常缺乏心平气和的连贯性,而这正是音乐所必需的。古典音乐不仅使人精神焕发,也令人更加心平气和。古典音乐通常表现出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即有些类似于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另一方面,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理论家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音乐只有和与不和、善与不善之分,与主观情感的快乐与哀伤无关。嵇康强调自然之和。嵇康反对孔子的音乐观点。主要是反对儒家将音乐政治化的思想。音乐表达的情感是艺术化的情感。或者说,艺术化的情感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化的情感也就是意味着自然化的情感。音乐的自然之道是艺术化的情感与音乐的形式相结合的基础。音乐形式结构和音乐情感的表达符合音乐自然的法则,才能被多数听众所接受。

        音乐的自然规律也表现在和声方面,协和的和弦与不协和的和弦进行交相呼应。音乐需要协和,但是,如果音乐都由协和的和弦组成,音乐就缺少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样的音乐缺少生命力,容易被人们遗忘。因此,音乐也需要不协和的和弦,以推动音乐向前发展。音乐中的和声关系,反映大自然以及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其中和谐的因素通常大于不和谐的因素。如果不和谐的因素大大超过和谐的因素,人就会感到生活环境艰难,难以生存。音乐中的和声关系,也反映人类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需要和谐。但是,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社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音乐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音乐需要不协和的和声,但是,也不能太多。太多不协和的和声,违背音乐的自然,使听众受不了。例如某些 20 世纪的音乐,虽然作曲技法高明,独创超前,但是太多不协和的和声。听这样的音乐,可能使人不由联想起炮火连天,炸弹此起彼伏的伊拉克,能有多少听众欣赏这样的音乐呢?

        莫扎特的音乐可能是西方艺术音乐中最自然的。莫扎特的音乐大都明朗欢快,令人心情舒畅。上世纪 70 年代初,有人做过试验,给奶牛听莫扎特的音乐,结果发现奶牛产量明显增加。看来奶牛也很欣赏莫扎特的音乐,对牛弹琴也有意义。可惜,现在作曲系的学生,多不敢写这样好的音乐。写这样好听的音乐会被指责为没有创意,陈腔滥调(cliché)。似乎只有写具有太多不协和的和声和无调性的音乐,离经叛道,才显得有创意。其实,无调性的音乐多了,也难免雷同。作曲当然必须有创意。历史上有作曲家写的音乐与莫扎特的音乐类似,也很好听,但是,大都被后人遗忘了。

         三

        作曲可以打破常规,既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的和声复调理论创作音乐,也不一定按序列音乐的十二音体系创作音乐。但是,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背离自然。否则,创作的音乐就没有听众。没有听众的音乐,即使技法高明,独创超前,也没有生命力。在西方近现代音乐史上,勋伯格占有重要地位。勋伯格是犹太人。《》中说,犹太人是上帝的捡选的民族。因此,勋伯格自认为是上帝派他到世界,拯救世界的音乐。勋伯格创立了序列音乐和十二音体系。他的序列作曲和十二音体系被认为是独特先进的作曲技法。20 世纪著名作曲家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作品中也适当应用了类似的作曲技法。在西方近现代音乐史上,拉赫玛尼诺夫被列为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技法似乎不如勋伯格的先进。虽说勋伯格的音乐作品技法领先,但是,远不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自然。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品,例如《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宽广忧郁深沉优美的旋律感人肺腑,使人不禁联想起俄罗斯美丽的自然景色———好像阳光透过飘荡的乌云,映照着源远流长的伏尔加河,一望无际的贝加尔湖和茫茫辽阔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不仅过去和今天的听众喜爱,相信百年之后的听众会依然喜爱。其生命力远远超过勋伯格的作品。

        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旋律按一定节奏自然地上行和下行起伏相间。音乐上行时,通常自然渐强,近乎人的吸气,下行时,自然渐弱,类似人的呼气。音乐听众通过聆听音乐旋律按一定节奏自然地上下起伏和强弱的变化,感受音乐的呼吸一呼一吸。但是,就歌唱家和管乐演奏家而言,音乐都是在呼气的过程中演唱或演奏出来的。在音乐会上,音乐听众除了听音乐以外,基本处于无为的静态,而音乐家表演时则处于动态。相比之下,音乐听众的状态可能更自然。

         四

        霍罗维茨被广泛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霍罗维茨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犹太人,后来移民到美国,住在纽约曼哈顿。有评论家形容霍罗维茨是钢琴的太阳神。霍罗维茨以非凡的个性和技巧征服音乐听众直到现在。他说,“最重要的是把钢琴由打击乐器转化为歌唱乐器———由阴影,色彩和对比组成的音调。秘密主要在于对比。”人的歌唱通常比任何乐器都自然,其次是小提琴。人声和小提琴既可以将单音由强变弱,也可以由弱变强。而钢琴的单音只能由强到弱。霍罗维茨的钢琴演奏以非常丰富的力度对比,使钢琴音乐更具有歌唱性。霍罗维茨钢琴演奏力度对比的丰富性往往多于乐谱的力度表记。如此丰富的力度对比以什么为依据呢?这就涉及到力度对比背后更大的秘密。这就是霍罗维茨对音乐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音乐自然规律是霍罗维茨演奏的根基。霍罗维茨不只是研究乐谱,更寻求的是乐谱后面的音乐。霍罗维茨不喜欢古典和浪漫的区分。他说,他的钢琴演奏都发自内心。听霍罗维茨钢琴演奏非常丰富的力度变化,人们会以为霍罗维茨演奏钢琴的时候,心里一定充满激情。其实不然,在对他的采访的一部纪录片中,霍罗维茨说他演奏钢琴的时候,心里很平静。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霍罗维茨形容有些钢琴家演奏时作出很多面部表情同时晃动身体。他认为,这都是外在表面的。他对这样的人不感兴趣。他说他的音乐是从心里到手指,用手指表现出来。

        霍罗维茨弹钢琴的手型比较平,手腕位置偏高。在很多钢琴老师看来这样的手型是错误的。但是当代一些著名的钢琴家则以比较平的手型演奏,例如俄罗斯的钢琴家伍鲁多思如今被誉为当代的霍罗维茨。因为比较平的手型使手指上下运动更容易,更自然,进而使力度和音色的变化更丰富。手腕位置偏高使手腕更放松,有利于更好应用手臂自然的重量。

       “放松,再放松”。20世纪另一位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阿劳和霍罗维茨同岁。阿劳自五岁登台开始钢琴演奏,在世界的钢琴舞台上演奏了大约八十年。总结一生的演奏经验,阿劳最强调的就是放松。阿劳认为,只有全身心地放松,才能将心灵所想表达的音乐,通过手指表现出来。歌唱家需要身心放松,气沉丹田,才能产生好听的声音。钢琴家也要身心放松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公认的高难度作品。全长大约四十分钟。演奏这样一部作品难免有些身心紧张。有的钢琴家演奏完了,满头大汗,气喘嘘嘘。霍罗维茨在1978 年,大约 75 岁高龄时,与纽约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这部作品后,向激动得热烈鼓掌欢呼的听众微笑致意,显得和他刚刚上台时的状态相差无几。有听众听了霍罗维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后说,被霍罗维茨的演奏感动得热泪盈眶。

        钢琴音色力度的控制是个大问题,困扰许多钢琴学生。弹重了,声音就变得很刺耳,近乎砸钢琴,弹轻了,声音又没出来。这也是如何正确弹钢琴的一个基本问题。对钢琴音色力度的有效控制基本秘密在于手指自然起落和手臂自然重量的应用。手指自然起落,同时应用手臂自然的重量,才能弹出悦耳的声音。有人为了练习手指,把手指使劲抬高,用力弹下。这样一来,不仅弹出的声音很刺耳,而且时间长了,可能使手受伤,甚至造成永久伤残。练习《哈农钢琴练指法》,就有这种倾向性。霍罗维茨不赞成练习《哈农钢琴练指法》。霍罗维茨在弹力度大的音乐时,手腕抬高。这样一来,手臂的自然重量应用得多,既使声音洪亮好听并且音色丰富多变,又不用额外费力。在弹比较轻的旋律时,可能由于他的手很大,手腕不时在键盘之下,手臂的自然重量应用得少,甚至于只用手指的自然起落的重量。霍罗维茨偶尔把手腕放在键盘之下的做法,可能不适合手比较小的钢琴演奏者。

        尾 声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是很自然的。从什么都不做到开始从事音乐,自然就是音乐的起点。在学习和从事音乐的过程中,难免有违自然之处。音乐老师的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违背自然的地方。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1937—2009)生前给小提琴学生编的口诀:“内心歌唱率两手;两手顺从跟着走;基本要求匀准美;胆大心细精益求。”其中头两句主要讲的就是关于音乐的自然。如果没有内心的歌唱,即使音拉得正确,音乐也不够自然,而且容易拉错。所以内心要歌唱,同时两手顺从内心的歌唱。这样拉出来的音乐就会自然优美。林耀基先生的口诀还有:“内心歌唱预先听,两手动作预先量,多余动作要去掉,紧张因素要扫清。”多余动作和紧张因素都是不自然的表现,所以要清除。林耀基先生说:“音乐实际上只是表现手段,最好的东西来自自然。”这句话讲到了音乐的根本,同时也显示了林耀基先生的高明之处。

        音乐从作曲到演唱和演奏都离不开自然。音乐家对音乐自然规律的领悟和表现,也体现其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音乐大师的音乐与众不同的根本在于对音乐的自然规律深入的理解与实践。特别是寓丰富于简单。在似乎令人费解的丰富多彩的音乐中,如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蕴涵着简单与和谐。通过仔细深入研究和领悟音乐的自然规律并付诸实践,音乐家和学习音乐的学生都会感到身心更健康,音乐实践更容易,更轻松,更美好,更受听众欢迎,事半功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